“教师的职责目前愈加少地传递常识,而愈加多地勉励考虑;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愈加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建议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现成真理的人。”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的论点。年轻人教师只有走专业化进步的道路,才能一直站在年代的高度,把握教育的走向,不断走向成功。在实践中,大家感觉校本教研、个人深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正是年轻人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
校本教研——为教师成长提供智商支持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重心、以新课程推行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实质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主体、有理论专业职员一同参与的研究活动。它抛弃了传统的纯理论的研究办法,重视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重视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提高。校本教研的三要点:以学校为研究中心;以教师为研究者;以课堂为研究室。
我校的校本教研是以教研组(学科组)为单位,拓展课题研究,让每一个教师参与其中。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渠道: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教研组;组织每个层次的教学研讨活动,如骨干老师展示课、年轻人教师评优课、新教师的亮相课、一般老师试验课、备课组的“一课三研讨”活动,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拓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借助每月一次的“教育沙龙”、“教育火花”、网上主题平台等交流活动,实践新课程、解析新课程。2004年十月18日-11月18日,我校就组织了“走进信息年代,推进课程改革”为主题的首届教学节活动,真的把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
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为全体教师提供了有力的学习环境和智商背景,在实践中大家发现,一个年轻人教师只有走“教、学、研”的道路,拓展切实有效的行动研究法,才能使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上升到肯定的理论高度。
个人深思——梳理成败得失的一面明镜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材不可能成为名师,假如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深思就大概成为名师。”是呀,中国古时候就素有“三耕”之说——“目耕”(念书)、“舌耕”(教书)、“笔耕”(写作)。作为教师,如只不过念书、教书,不写作、不深思、不梳理我们的成败得失,又如何可能提高我们的教学理念呢?充其量只能当一辈子的教书匠而已。要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就要坚持深思。
教师可以两种形式进行自我深思:一是随笔类深思日记。可以写成故事性的随笔故事,把校园里的点滴故事写下来,写整个事件中自己是如何处置的,有什么收成,采取了什么好办法,或者是我们的一些失败历程。当然,也可以写成工作日记型的,简短易记,条分缕析地写下天天的收成与感想,便于自己发现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二是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教后小记。“教然后知困”,总结经验,研究困惑,不断改进。基于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大家需要老师在第二次备课中,依据自己的特征和班级实质状况,认真修改教学预案,然后把教学过程给人启迪的地方写下来,深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探索的道路、智慧之光、学生之见,正是这看上去平时却给人深省的课后小记,能使大家常常梳理我们的课堂,调整我们的教学心态,改进我们的教学办法,促进自己从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进步,提升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同伴互助——在资源共享中前行
教学深思更多的是教师个体的考虑。在信息社会中,同伴互助也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现代互联网是获得信息的环境、学习交流的环境,也是资源共享的环境。我校在培养年轻人教师时,一方面使用导师制,结合集体备课、“一课三议”活动进行;其次,充分依托互联网的教育功能,借助同伴互助型的培养方法,进行专业培训。
1.集体备课——智慧碰撞的摇篮。近年来,我校推行了集体备课,倡导教师把功夫花在课外。学期初,有备课组长与组员一同学习新课程标准,依据学科特征,明确学期教学需要,拟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然后,把备课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如此,每一个教师的教材中,有独立备课的部分,也有共享的部分。对共享的部分,教师需要进行第二次备课,需要体现我们的教学思想,体现班级学生特征,可以修改部分章节,也可以重新备课。使用集体备课的方法,把独立考虑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有益于老师们进行思想碰撞,萌发出新的思维,最后孕育出“智慧的果实”。
2.“一课三议”——凸显个性的阵地。教学活动中的合作是通过“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的方法进行的。所谓的“一课三议”,是指一个教学内容,由备课组内的每位老师依次试教,每次上课后,由组长组织评课、议课,修改教材,再上课……在如此一个教学步骤中,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教师在某一环节上就会有革新点,在重点、难题的突破上就会有闪光点。课堂不是静态的空间,而是动态的时间流,课堂演绎的是学生成长的故事,在如此一个氛围融洽的体现集体智慧的教研活动中,年轻人教师拥有了教育的热情,课堂成了一个有魔力的地方。
3.互联网交流——推荐资源的天地。假如说集体备课、一同研讨为年轻人教师的专业进步提供了一种环境的话,互联网交流则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深思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学校一方面借助校园网,便捷老师进行交流交流,其次通过拓展新教育实验,鼓励教师在“教育在线”上发帖子,写文章。现在,教师的教育故事——“小城故事多”在“教育在线”登陆,点击率一路攀升。学校还在“成长平台”、“和风平台”、“读者平台”上打造了主题贴,另有十多名教师在各大网站打造了个人主题贴。互联网,使教师真的走进了教育科研;互联网,也帮助年轻人教师重新点燃了教育的激情,使他们时刻体验着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专家引领——借势登高,登高而望远
特级教师陈颖曾说:“仅仅拥有常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拥有智慧的人却可以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常识只不过奠定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智慧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方,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对于年轻教师来讲,通过校本教研、个人深思、同伴互助可以使自己日渐进入教学的真境界,但假如缺少专家的引领,则非常难提高其教育理念,做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近年来,我校先后邀请了朱永新教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袁浩等专家亲临我校指导工作。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会长萨夫琴卡女性、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校长哈依鲁莲娜女性等海外专家也来访我校,把前沿的信息、独到的见解、鲜明的看法、最具实效的做法呈目前我校年轻人教师面前,引领他们迅速成长。同时,大家选送年轻人骨干教师去上海、杭州、重庆、北京等地观摩取经、丰厚精神,更好地走出经典,融进课改的时尚之中。同时,大家还通过互联网与大师为友,与名师对话。由于有了专家的引领,年轻人教师不断走出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提高了理念,拓展了视线,使他们在不断地智慧交流中获得专业进步。